墨坛文学 > 灵太后 > 第九章千年恨2

第九章千年恨2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临渊行沧元图

墨坛文学 www.22mt.co,最快更新灵太后最新章节!

    胡太后之前得知皇儿不让她再参政,倒也乐得心安耳静,自己在后宫享福。可时间长了,得知元翊这样胡闹,朝中无人敢说,国家大事岂能任他这样继续下去?她决定再和元翊面谈一次。

    乘元翊在太极殿早朝结束的时机,她从后宫步行到前殿,刚好在永巷门遇见了元翊。元翊草草问了一声安,便要走开。

    太后马上对他说:“请皇上留步,有一事正想与皇上说。”

    元翊不得以,只好站住,对太后说:“请太后先回宫去,朕有空便去看望。”

    太后对元翊说:“皇上要远奸臣小人,亲贤臣,不能再以玩乐而贻误国家大事。”

    “谁是奸臣。小人,谁能分辨出来?太后亲口举荐的源子邕不也兵败误国了吗?”元翊听太后所言,立即回应了这么一句话。

    胡太后听后一时语塞,好半天才说:“皇上怎么能这样说话?”

    元翊说:“还是请太后回后宫吧,朝庭的事您老人家就不要管了。”

    太后也生气的问:“难道孝昌的年号也要改了吗?”

    元翊没好气地说:“早晚必改。”

    太后听了这些话,心中十分伤心,她叹息着回后宫,自己躺在炕上落泪。过了一会,她又想,当今天下是我皇儿的天下,当今皇上是我自己的亲生骨肉。有了这些,对任何人来讲都足够了,我还有什么不满意的,还总是不放心什么呢?再说皇儿并非是那种一点朝政不问的皇上,他还是个小孩子,这时不让他玩,还能等他老了的时候才让他玩吗?这么一想,她也就心安了许多。

    也是凑巧,这天早晨,郑俨进宫较早。他本想先到后宫转一圈,半路上却见太后往前面来,便向皇太后行礼问安之后,一直跟在太后身边往前宫走。所以当太后和皇上说话的时候,虽然他站得较远,可也把这番争嘴的话全都听在耳中。两个陛下说完话,他拜讫皇上,又送太后回到后宫,便去找徐纥。

    徐纥也正在找他,两人在西堂门前见面,一说原委,都是关于太后与皇上的事。徐纥是听到谷士恢和密多道人的传言,想让郑俨转告太后。

    郑俨对徐纥说:“今天皇上与太后翻了脸,看来皇上不会再容太后临朝,很快就会有行动。”

    徐纥说:“以我看,当务之急必先除掉奸贼。谷士恢和密多道人不除,太后便没有清白,太后没有清白,皇上就不能容太后,国家也就无安宁之日,更无你我立足之地。”

    郑俨束手无策地说:“太后为人以慈善为本,多次明谕朝臣不得枉自滥杀。我们都受太后恩赐,怎能违背太后意愿?”

    徐纥说:“对于此事,你我全无能力,还得找那些手握重权的大臣们。”

    刚好这时元略和元雍两人并肩而来,郑俨和徐纥忙上前向二位大人打躬。问好,然后便把二人请到内室,向他们说了皇上和太后的情况。元略连连叹气,低着头不说话。

    元雍摇头说:“我已经历三朝天子,从未见过今天这个样子。”

    元略说:“天下至尊当为天子,然而皇上时常出尔反尔,不顾国家大事。大敌当前,乃用人之时,太后辅政是权益之计,也是朝庭之幸。而皇上对良臣忠言逆耳不听,是想让皇家天下怎么样呢?”

    郑俨说:“皇上肯定不容太后,而皇上身边小人惑主,今后再无太后主持,国将不国,臣将不臣,必致魏朝天下大乱。”

    徐纥接过话头说:“虽然事情不至于如郑大人所言那样骇人听闻,但为国家和朝庭着想,从眼下时局看,须保太后不倒。如果要想保住自己眼前富贵,而不顾朝庭和国家命运,就随皇上把太后逼出宫去。看来,到了我等抉择的时候了。”

    虽然众人忧心忡忡,但谁也拿不出主意来,最后还是默默散去,回到家中自己叹息去了。

    ******

    公元528年是北魏孝昌3年,正月初七,潘嫔生了个女孩。在潘嫔生产时,谷士恢为了封锁皇宫的消息,以便自己掌握宫廷命运,命卫士将潘嫔住的殿宇围了起来。他假传圣旨说,皇上要亲自保护潘嫔所生的皇子安全,就连皇后胡氏,也就是胡太后的亲侄女。那个进宫不久便被放在一边受到冷遇的皇后也不准探视,其他人更是不准靠近。

    谷士恢对魏主元翊说:“为了让皇太后和天下人心安,也让皇后死心守身,更主要的是为了皇上地位稳定;不能对外透露潘嫔所生是女孩,只报生男;然后再以生太子为由重改年号,独立亲政,使皇上能够自主地伸展身手,施展自己的远大抱负。”

    元翊说:“年号必改,不能总让太后以此来挟制朕。你看年号应如何改法?”

    谷士恢说:“我是武人,不懂那些文绉绉的事,请皇上问密多道人吧。”

    皇上看了一眼那个北方来的道人,密多道人忙施礼上前说:“以贫道之见,自古以来都是强兵建国。武力增威。然后才能国泰民安,国号可否从这方面考虑。”

    元翊突然灵感降临,断然地说:“对,没有武力,难得安泰,年号就叫武泰。”

    谷士恢和站在一旁的密多道人连说:“妙,妙,妙!”

    接着,谷士恢又说:“皇上圣明,皇上必将武功震天下。”

    于是皇上密令:“保守消息,只说是生皇子。如有走漏风声者,灭其全族。”

    同时把侍候潘嫔的全体侍女和接生人员等,一概控制在宫中一个殿内,不准他们随意行动。

    崇训宫中,胡太后听说潘嫔生了皇子,急急忙忙来到西宫要见自己的皇孙。元翊站在殿门前拦住她说:“产房污秽之气甚重,恐冲着太后玉体,请不要进去了。”

    太后说:“我已经这么大岁数了,还有什么怕的?看看皇孙也可了去我的心愿。”

    元翊说:“正值寒冬季节,小儿体弱,不经风寒,就免了吧。”

    胡太后只好站在门前,一再地嘱咐殿中宫女和侍候的人役务须小心照看皇子和潘嫔。她在殿前伸着脖子往里面看了好半天,才心有遗憾地回崇训宫去了。

    元翊送走太后,立即召来谷士恢和密多道人,安排他们召集有关官员进宫听旨。然后当着众官员的面,下一道诏令:“皇子降生,天下大赦,嘉奖百官,免掉盐池税赋,大庆五日。为庆祝大喜,从今年起,改年号为:武泰元年。”

    过后,又暗中把谷士恢和密多道人召进显阳殿内宫,下一道密旨:“诏令谷士恢准备调集军队入京勤王,密多道人联系周边各附属国家给予兵力方面的支持,这些工作从即日起着手办理。”

    三人在一起详细地探讨了举事步骤,刚研究完,正准备分头行事的时候,太监送来在前方作战的尚书仆射长孙稚写来的奏折:“当今国库储备只出不进,而盐池一处每年税收不少于三十万匹绢的收入。现在免除了盐池的税收,必将促使国家财政更加危机,势必加重百姓负担,其后果必会引起社会动荡。臣这次出征平叛,之所以先解除河东之围,而后讨伐关内贼兵,目的就是为了保护盐池。现在下了这么大的功夫,却和失去了盐池的结果一样。所以臣不能执行皇上免除盐池税收的诏令。该收的税赋一定要收上来,不该收的,增加百姓负担的税赋一定不收。”

    ******

    元翊在显阳殿看了长孙稚的奏折,以为他是有太后的支持,才敢大逆不道地违抗自己这个皇上的诏令。气得当时就拍着桌案,大声地骂道:“长孙稚以为有人支持他,靠自己有点战功,就想抗旨不尊,真是想找死了。”

    密多道人上前说道:“皇上圣明,一眼就可洞穿贼人心里,这些人胆大包天,竟敢视皇上圣旨如儿戏,真是太无法无天了。”

    谷士恢也加罡说:“皇上的话都敢顶撞,这样下去还有王法了吗?”

    密多道人又说:“天子的天下只为一人,天子不能横行天下,则天下必乱。”

    谷士恢说:“当今天下影响天子的只有一人,看来皇上是必须要和她摊牌了。”

    元翊说:“宫廷之变从来都是血肉之变,现在满朝文武都是太后的人,岂能像你们俩人一样听朕的指挥?而朕的手中兵力不足,如何摊牌?”

    密多道人出计说:“宫中卫士可由谷士恢分派,把太后逼退后宫,封锁宫门,外人岂知宫中之事?然后皇上急调尔朱荣大军进京,乘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清洗朝庭,大事可成矣。”

    元翊担忧地说:“朕听说尔朱荣现在正频繁调动军队,虎视洛阳朝庭,不知是何用意。此人狼子之心,岂可引入宫中?”

    谷士恢说:“尔朱荣实为狼,而太后实为虎。外狼尚可节制,却不知皇上如何节制得了内虎?依臣看来,莫不如引进狼来,让他们虎狼相争,待到两败俱伤的时候,皇上岂不坐收渔翁之利?”

    密多道人也说:“皇上骑在虎上,若不靠这只狼,岂能下来?情急之下也只有靠尔朱荣了。”

    元翊也确无其它办法,咬了咬牙说:“一不作,二不休。从现在起,谷士恢立刻调集宫中侍卫,准备起事。密多道人拿朕的手谕去联系尔朱荣。”

    两个奸邪小人得了皇上圣旨,真是如虎添翼。谷士恢一出显阳殿便避开郑俨,召集宫中各殿的卫士总管,下令严管后宫,安排人监视太后起居。他说:“凡朝谨太后的人,一律禁止入宫。”

    郑俨很快得知消息,立即报告了胡太后。胡太后想了想,让郑俨去找李神轨,告诉他如何对李神轨说,要李神轨做什么事等等。郑俨出去以后,太后又找来徐纥,安排他去办一些事情。

    第二天,李神轨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将谷士恢骗出宫,把他关押在自己的官衙中。这样一来,宫中侍卫的大权就落在郑俨手里。徐纥按照胡太后的安排,召集宫中和刑部的官员,对谷士恢进行了审讯。谷士恢被收买当了南朝奸细的事,和他们密谋政变的事情真像都一清二白了,密多道人的来龙去脉也清楚了。徐纥传太后懿旨,令李神轨把谷士恢斩首处理。徐纥又密令查访密多道人行踪,京城各门实行戒严,不得让密多道人出逃或外出勾结尔朱荣,一定要把他抓住正法。

    夜间,在洛阳城北门,经盘查,捉住了化装成军官的密多道人。在他的身上搜出了元翊给尔朱荣的密诏一封,上写着:“今乾坤易位,太后专权,拉拢百官,压制天子,召安北将军尔朱荣即率大军进京勤王,铲除太后死党,清理朝庭。使天子得以伸张,天下得以太平。”

    见了这封信,在场众人都气得火冒十丈,徐纥当时就令人把密多道人杀死在现场。

    ******

    然后,徐纥带着皇上的密诏来见太后,太后看完密诏,当着众人的面把密诏烧了。对徐纥等人说:“你们所见的密诏,不过是密多道人使用的反间计而已。这些天,皇上一直和朕在一起,何曾发出这种密诏?这件事,今后谁也不准再提。”

    其实,她的心里明知,以皇上那种任性的特点,是完全可能写出这种密诏的。不过,她决不相信自己的皇儿会害自己。

    待众人出宫之后,她在嘉福殿找到了皇上,退去随从人役。元翊已经知道谷士恢和密多道人被杀的事,很不自然地看着自己的母亲问:“太后有何见教?”

    胡太后和颜悦色地问皇上:“密多道人的诏书是皇上写的吗?”

    元翊说:“难道朕这个皇上不能发一个保护自己的密诏吗?”

    胡太后说:“难道皇上真的要断绝我们母子之情吗?”

    元翊支吾说:“太后所说的事,皇儿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胡太后说:“皇上就不要推托了,我已经查明事实真像。谷士恢和密多道人的口供是一致的,都说你要利用尔朱荣来除掉我。”

    元翊见太后已知道底细,干脆摊牌说:“是又怎样?你作为女人,不安分守己,总来干预朝政,难道不知道朕是皇上吗?”

    “既是皇上,为什么不以国事为重,而终日沉迷于婬色犬马之间,视奸细和阴霭小人为知己,视朝堂忠臣为仇敌?”

    “朕可以不要什么忠奸,朕要的只是皇位,只想随朕自己的意愿办事!有你在朝庭,朕就不能顺心。天下是朕的,不是你的。一切都要听朕的,朕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谁也管不着。”

    元翊歇斯底里地发一顿疯,胡太后等他安静以后,对他说:“好了,你永远是皇帝。我是为了保你这个皇帝才这么做的,以后我不再管你的事,好吗?”说完,令人将皇上扶回寝宫休息,让人好生侍候,自己回后宫去了。

    元翊的密诏虽然未能发出,可尔朱嫔却已经暗中派人把宫中的一切消息都报给了尔朱荣,并说:请父亲乘宫中混乱之机改朝换代,女儿请愿与元翊两人出宫偏居一隅。

    尔朱荣得了女儿密信之后,立即派出两人。一人带着密信潜入宫中,让尔朱嫔缠住皇上,说服皇上作内应,除掉胡太后,然后由皇上一统天下。另一人带着书信以官员的名义,向太后上书说:“山东群盗活动猖獗,官军屡战屡败。我请求朝庭派遣我自带精兵三千,向山东增援相州。”

    胡太后明知尔朱荣是想以此为借口,合理合法地调兵靠近京城,以图不轨。她令徐纥给尔朱荣回信说:“匪首莫折念生。萧宝寅等人已被正法,万俟丑奴请求投降,关。陇地界盗贼已经平定。费穆大破群蛮,绛蜀地区也逐渐平息。前日,北海王元颢已率兵两万出镇相州,你就不必再出兵了。”

    尔朱荣收到回书后,不但没有作罢,反而继续找理由调兵,同时招募军队,不断地向北。向东扩充自己的势力范围。

    徐纥向太后上奏道:“国内虽有叛乱,但祸根不在乱匪。一些朝庭命官残虐百姓,暴征苛税,逼民反叛。尔朱荣这样的人又怀着狼子之心,制造混乱,亡图乘乱夺取山河,国家的大患是这些人。对他们应尽量减少权力,分解他们的力量,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剔除国家祸乱根源。”

    ******

    尔朱荣安置在宫中的内线,尔朱嫔很快就把徐纥的这个上书报告给尔朱荣。

    尔朱荣听后,气得拍着桌子大骂徐纥。发誓说:“我不把徐纥这个人杀死,世不为人,死不冥目。”

    尔朱嫔对皇上说:“现在,太后已经知道你曾派人联络我家父亲,岂能长久容你?当前这种种情况,太后依然不放弃手中权力,视你这个皇上而不见,皇上今后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了。以臣妾的想法,目前战乱之时,太后不过是暂时稳住你。一旦国运好转,皇上必将被太后取代。若不早下决心,那时将后悔不及了。”

    元翊知道已经暴露了自己的打算,就算尔朱嫔不说这样的话,他也不会就此罢休。他也知道,依自己手中掌握的力量,不可能调动朝庭兵力。便决心挺而走险,把这一步走到底。于是又重写了一封密诏,秘密派人化妆出宫,诏令尔朱荣立即进京。

    元诩发出密诏后,回到西宫。

    潘嫔说:“回禀皇上一件大事。”元诩问何事,她才说:“胡皇后今日出宫去瑶光寺出家了。”

    元诩无所谓地说:“她是太后侄女,在宫中如何安身?反倒是出家利索。”

    潘嫔又说:“皇后的事不提,臣妾的事也很重要,这生女硬说生男,瞒得住外人,还能长久瞒住太后吗?一旦太后知道真像,妾不是要粉身碎骨吗?”

    元诩哈哈一笑说:“不须担心,近日尔朱荣进京,太后就永远不知真情了。”

    潘嫔眼珠一转,当然知道事关重大。但尔朱荣进京,朱尔嫔必然乘势而上,超过自己的地位。就是把太后除掉,皇后的位置也不是自己的。

    于是她对皇上说:“众人皆知尔朱荣虎狼本性,他进京杀掉太后,还能留下皇上吗?他将怎样面对皇上呢?结果只能是皇上与太后同命。”

    元诩听了这话,翻了翻眼珠,也觉得是这个道理,心中虽有些忐忑不安,但还是说:“我可以不让他杀太后。”

    潘嫔说:“他不会听你的话,他不杀太后,进京何干?在尔朱氏那里,皇上和太后同根,不会有什么两样。”

    元诩这才后怕起来,立即又写了一道密诏,派人出宫去找尔朱荣,让他把军队停在上党,待宫中准备完毕再进京。

    这时的皇上,心中惶惶然不知所终,怕尔朱荣外姓人异心太重,要真的篡了北魏朝庭,自己可就是天朝祖宗的罪人了。可是除掉太后的决心又非常坚定,不用外人岂能实现自己的目的?他思来想去,觉得有太后在,自己就是个傀儡。有尔朱荣在的情况,尚不得而知。很明显,使自己脱离管制是当务之急,以后的事以后再说。那么靠尔朱荣进京举事的问题就不能再变,现在的问题就只是什么时候动手了。

    潘嫔没有保守住这个秘密,她在自觉不自觉中就把这个消息传了出去。尔朱荣的队伍,已经驻在上党的消息又传到太后那里。

    太后急招元略。徐纥。郑俨等人到显阳殿商议,平定了巩县李洪暴乱的李神轨刚刚返回京城,也来了。

    太后说:“当务之急是挽回皇儿决心,只有我退出政坛,才可保住朝庭。我决定皈依佛主,离开皇宫。从今以后你们要全力扶植皇上,莫辜负了我的希望。”

    徐纥奏道:“尔朱荣已经调兵进京,太后此时退与不退是一样的,太后离宫,置国家何处?皇上何处?何况尔朱荣残暴之心不会改变,太后退出,只会白白送掉山河,送掉皇家这些忠心耿耿的人们。”

    李神轨也说:“我还有一些兵力,可拼死保护朝庭,请太后把此事平息之后再言退去,免得扰乱人心。”

    郑俨说:“太后今生为了什么?怎么能在急难之时言退?依臣言,太后以身报国,死而后已才对。”

    “离开朝堂,是朕早已立下的主意,只是为了皇儿才滞留至今。今天皇儿不容我,我还在这早已经厌倦的地方干什么?”太后停顿一下又说:“昔日我为皇儿留,今日我为皇儿走。只要国家安康,老身性命决不重要。”

    元略说:“依臣之见,太后去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国家如何,太后当务之急救国最要紧,个人利益不应再言。”

    众臣你一言我一语,说得太后也以为句句话都有道理,只能点头应允众人。于是她指派李神轨任京城都督,郑俨总管宫廷护卫,元略。徐纥安稳官员,调集外在兵马安排妥当已是傍晚。

    ******

    胡太后用过晚餐后,又召内务府官员说了些严守宫廷秘密的事,回到崇训宫时已经快到深夜。刚要更衣睡觉,忽有一个小宫女闯进门来禀报说:“奴才刚才出去解手,见墙头有黑影飞过。请太后派人查访,以免出事。”

    胡太后立即重新穿好衣服,还没出门,就有两个蒙面的黑衣刺客从房檐上窜下来,直接扑进门向着胡太后冲来。胡太后急闪身躲过,随手操起墙上挂着的宝剑,与刺客杀在一起。三人的撕杀博斗,惊动了宫廷上下,郑俨带着武士们冲来护驾。两个蒙面人见势不好,急抽身跳上房顶想要逃跑。胡太后也跟着跳出宫门,从旁人手中夺过弓箭,嗖。嗖。嗖三箭射出去,不偏不依,房上两人惨叫着应声倒下,又狠狠地摔到地上。

    众卫士冲过来一看,一人箭贯咽颈已经没气了。另一人身中两箭,后腰部和大腿各中一箭,还在呻吟。郑俨知是太后有意留个活口,更上前一把提起那人,拽去他蒙脸的黑布,又一下子把他扔到太后的面前。

    郑俨用一只脚踩着那人,厉声问道:“快说,谁派你们来的?”

    那人闭着眼睛不说话,郑俨连问几声依然如故,气得郑俨用脚踹了一下他身上露出的半截箭杆,立即疼得那人嗷嗷地叫起来。

    胡太后向那人说:“快快从实召来,免受皮肉之苦。”

    黑衣人低沉地说道:“皇,皇”

    胡太后大声地喝道:“住口!”然后看了郑俨一眼。

    郑俨会意地暗示了一下,便令人将那刺客押解下去,并随口吩咐道:“不准为他医治伤口。”

    这时,徐纥等人也闻讯赶来,帮助太后安排好相关的事务,将太后陪送回寝宫,待太后睡下后才纷纷退出来。

    徐纥甩开众人,急招郑俨离开宫中,来到自己府宅对郑俨说:“今日事件已经明明白白,当务之急,生死抉择。为国家和身家,只能孤注一掷。并且此事只能你我二人担当重任,不能与其他人商量,也不能与太后请示怎么办,等事情办完,咱们俩人死而无憾了。”

    郑俨会意地说:“太后心慈,死到临头还要自己退出。现在已是皇上。太后不可两立。今后若皇上主政,国家必乱。若太后留下,国家有救。依我的意见,留太后,去皇上。”

    徐纥点头赞许,并说:“只能这样,只是要把皇上安置在一个最保密又最安全的地方才行,这个地方只好由你负责安排了,还要由你一直陪着皇上。”

    郑俨说:“为了太后,我就作一次逆臣吧。等到事情平定以后,我再把皇上好好地交给太后,那时我也就只有死路一条了。”

    徐纥说:“那时,咱们俩人一起到岱岳泰山隐居去。”

    ******

    二月二十日晚,郑俨乘皇宫人心惶惶,估计元诩在显阳殿很孤立的时候,带着他精选出的一百名御林军来到显阳殿,准备把皇上劫到别宫龙凤渊去。

    谁知,郑俨一进殿便发觉此时与往常不一样,他急忙进入里面,才发现殿中众人都在手忙脚乱地抢救皇上。郑俨忙分开众人,看见皇上已经因中毒而七窍流血,气绝身亡了。他大怒地呼喊随从,立即围住显阳殿,不准跑掉一人,不准走漏一点消息。他安排人员收拾皇上后事,并速报太后。

    消息传到崇训宫,胡太后立刻软了手脚,说不出话来。她急得用手指着,让宫人把她抬到中宫显阳殿。元诩已经浑身冰凉,再也无回天之力了。胡太后抚尸痛哭,几次用头撞地,都被宫女扶住,郑俨等人见此更觉心中不忍。

    尔朱嫔跪着向太后禀道:“皇上刚才还好好的,郑俨带兵一到就出事了。”

    太后哭中传命:“速召元雍。元略。元钦。徐纥。李神轨等人进宫,立即拿下郑俨。”

    众人闻听事变,急急忙忙。战战惊惊进宫来,一起拜于阶下,不敢抬头见太后。胡太后怒道:“此事是否你们干的?”

    众人谁也不敢答话,唯徐纥原是心中有鬼,又因没有机会与郑俨勾通,怕郑俨一时疏忽弄出大事。心想,不说对不起做人根本,只好硬着头皮低身跪行两步,胆怯地对胡太后说:“臣略知此事,但不敢确定。”

    太后发怒说:“你把事情经过从实讲来。”

    “此事不关别人,皆臣一人所断,郑俨所为。臣以为,皇上以亲为仇,外引豺狼,内藏祸心,调集强兵入京,必使京城数十万百姓涂炭,宫中数千生灵遭难,太后也面临绝境。这种生死关头,只能以国家和黎民为重。所以和郑俨商议要把皇上先保护在龙凤渊中,待事情平定以后再让太后和皇上母子俩人相见,臣让郑俨一人主办此事,再由臣来禀明太后。不想郑俨却弄出如此大逆不道之事,实是臣和郑俨罪该万死。”

    胡太后气愤地说:“带郑俨!”

    郑俨已被卫士捆绑在门外,这时挣扎着跪在门口高声奏曰:“臣冤枉!臣确实曾与徐大人商量囚禁皇上的事,但毒害皇上的事实在不是臣所为。臣所带一百御林军,无一人带有任何毒物,更无人下此毒手。再说,臣进殿前皇上就已经遇害,请太后明查。”

    胡太后哭泣无言,她令人严查宫中所有与皇上有关系的人,不管是谁,务必要查出真凶。很快有了结果,在尔朱嫔的房里查出了剩余有鸩毒的酒壶。尔朱嫔被兵士揪扯着押到太后面前,可她只是痛哭流涕地不说话。

    胡太后气愤地对她说:“皇家从未亏待过你,为什么要这样狠毒?”

    徐纥上前禀报说:“臣以为,既然她不说话,就应该送到刑部交官讯问,彻底查出事件原委,再做处理。”

    胡太后点头应允,军士们押着尔朱嫔离去,尔朱嫔还是只哭不说话。

    元雍等人跪禀:“国朝不幸,皇上崩殂,太后虽然哀伤,但应以国事为重,摒弃个人私怨,一心整治救国。”

    胡太后抽泣咽噎,半晌说了一句:“你们为什么不想想,朕是为了什么才劳碌不息的?”

    元略等人又奏:“徐。郑二人虽然伤了太后的心,但皇上的不幸不是他们所为,他们之所想也是因当今事实所迫,是因为他们看到要是那样继续下去,将会天下不平,满朝文武无活路,出于救国救民之心才那样做的。愿太后怜其为国忠心,赦其无罪。”

    太后无言,只对着徐纥和郑俨说了句:“现在朕不想见到你们。”

    众人知趣,齐齐地退了出来。元雍令人给郑俨松绑,一起去太极殿商讨解急办法。元略说:“国不可一日无君,应立即册立新君。”

    元雍问:“可立何人?皇子出生尚未满月,立襁褓婴儿,自古无例。”

    元钦。徐纥都说:“当务之急是平息局势,无奈之下,只有拥立婴儿。”

    元略赞同说:“拥立新君,既可除去尔朱荣进京理由,也可证实太后无意专权夺位,太后一定也是这样想的。”

    经胡太后批准,大魏天朝只好拥立婴儿为皇上,当即命徐纥拟写诏书。

本站推荐:上门龙婿叶辰至尊人生陈歌伏天氏医婿叶凡斗罗大陆IV终极斗罗王婿叶凡超级神基因日落大道逆剑狂神元尊

灵太后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墨坛文学只为原作者李孟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李孟并收藏灵太后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