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坛文学 > 阿溟文集 > 竟是风吹花落上

竟是风吹花落上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墨坛文学 www.22mt.co,最快更新阿溟文集最新章节!

      一

    四儿坐在小竹椅上,面前是刀痕斑斑的长凳,凳头立着用铁丝绞成的网。

    她从地上拣起一片肥厚的青菜叶,拎着茎一端,用力往下一抹,绿色的叶儿被揉皱剥落,像只大大的绿蝴蝶跌落到黑土里,手里剩下秃秃的青菜杆。把杆儿麻利地往铁丝网上一撞,网的另一边出现了竹筷粗的青菜丝。拽着那丝儿一拉,深绿的杆儿穿过网,变成了浅绿的丝儿,柔软地躺在手里。手一扬,丝儿如绿色的雨,飘进了身边的竹背篼。

    她身后是绿汪汪的青菜地,壮实的青菜过膝高,大约十几斤一棵,像一朵朵绿色的花开在阡陌中,等着人们去采摘。

    早春二月的太阳,暖暖地照在四儿身上。汗水,顺着绒毛未脱的脸往下流,痒!她干脆停下,在围裙上擦擦手,抹去汗珠,正要脱外套。

    “四儿,快晌午了,我们回去做饭吃,下午再来。”

    四儿妈从菜地里直起腰来,拿着镰刀的手环抱着两棵青菜,黑红的脸上一层密密的汗珠,抬起手肘抹了抹,结果抹出个大花脸。

    “妈,别抹了,回家用水洗洗。”

    四儿三步并着两步,跳过去,接过青菜,回身菜堆一扔,跟在母亲身后往家走。

    “妈,这块地的青菜怕上千斤了。”

    “晒成芽菜胚子也有六七百斤。昨天,强娃儿说,胚子七毛钱一斤,这块地的青菜可以卖四五百元钱。卖后,给你一百元,做几件夏天的衣服。十七八岁的女娃儿,也该打扮、打扮了。”

    做妈的,絮絮叨叨地走在前面,做女儿的,一步不拉地跟在后面。地间的土路不宽,也不窄,能过一辆小四轮。

    拿到钱,去买件泡泡纱的白连衣裙,不去裁缝店做,做的东西没有买的好看。去年嫂子回家时,穿着一件白裙,那白色的身影儿飘在绿油油菜地间,要多美有多美。事前呢,可不能给妈知道,她不会同意,准说,中看不中穿。等买回来了,她就不好说什么了。

    四儿抬起头来,望着连成片的青菜地,仿佛看见自己白色的身影儿飘在菜地间了。

    “突突突”一辆嘉陵125摩托从身后越过来,后座上横着两只大竹筐。四儿拉了一把母亲,想往路边靠靠,让过他。那车却斜横在她们面前,停住了。原来是强娃儿。约二十四五岁,干筋筋,瘦猴猴,鸡爪样的手,看上去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眼睛滴溜溜,转得挺快,透出几分精明。

    强娃儿这副样儿,如果干农活,不知能不能糊口。他只有初中文化,没有过硬的手艺,那脑袋成天转啊想的,就是怎么赚钱。以前村上没芽菜厂,他到乡场上买菜拿到乐山或五通去卖,每趟总能拣个二三十元。后来又卖过猪肉,打过小工。没见他发财,也没听他叫穷。村上有了芽菜厂,村主任吆喝一声:强娃儿,不要到处乱跑了,来帮着厂里收胚子。他乐呵呵地去了,这回整对了,短短的两年内,交通工具从自行车换红鸡公(嘉陵50),又从红鸡公到了嘉陵125。

    柳叶坝村,四面环水,与全国十大镇之一的流花镇仅一水之隔。土地肥沃,地势平坦,宜种蔬菜。“文革”时,曾经被“一刀切”改水田,结果呢,黑土下面是沙土,漏水又漏肥,折腾一番,又改转来。种蔬菜嘛,农活较少,收入较高。姑娘们不愿走,外面的人削尖脑袋往里钻,造成土地紧张。为解决人多地少的矛盾,村委会以协会加农户的形式,办起了芽菜厂。他们的芽菜味道好,茎丝绵,产销两旺,每年能为农户增收几百、上千元。也养活了强娃儿。

    “强娃儿,要吃午饭了,你还在忙些啥?”

    “王婶娘,我去收几家的胚子。这几天村里芽菜协会的厂子缺胚子,催命一样。你家的胚子出来了吗?”

    “正在收呢,如果明天能出大太阳,后天你来收。”

    “这是四儿?我记得该上高中呀,咋不念书了?”他干脆将摩托熄了火,从皱巴巴的西装口袋里掏出烟,点上。眼睛呢,早落四儿身上去了。

    这女娃儿硬是漂亮,是那种不带风骚的漂亮。脸儿白,肩儿斜,眼儿亮,眉儿细,杨柳腰儿,却又不是弱不禁风。最难得的是,透过阳光,她脸上覆着一层细细的绒毛。一看就是个好梨,没有人啃过。

    “这鬼女子,高矮不去,说是听不懂老师在讲什么。她大哥不知骂过多少次了,她犟,我们拿她没有法。”

    “她硬是不去,就算喽嘛,反正地也要人种。你以为书就那么好念啊,我们这坝上,十几年来,也就出了四五个大学生,哪能个个像她大哥一样在城头教书哟?”

    四儿默不作声地听着,句句话都说到她心坎上了。

    二

    妈在灶房里叫:“四儿,把胚子收了,一会儿雾下来了,要潮。”

    四儿正为电视里的女主角要挨打而着急,听见妈在叫,嘴里应着,眼睛可没有离开电视。

    “喊到就动嘛,耳朵长哪里去了?快点。”

    四儿的眼睛不情不愿地离开了屏幕,在屋檐下拿起竹筐,来到地坝。

    月亮圆着一张脸躲在银杏树的树桠间,楞崤崤的枝桠淡淡地印在一地的青菜丝上。晾去不少水气的青菜丝,失去了颜色,在如水的月光里卷曲着,干巴巴的,像乱麻。这就是芽菜胚子了。这胚子还要经过许多工序的腌制才能变成市面上出售的芽菜。到那时,青菜已经完全失去了本来面目,成了一堆黄褐色的干菜了。芽菜在四川家庭的烹饪中不可缺少,用来炒绍子,熬汤。柳叶坝村的芽菜这几年做出了名气,远销方圆百里。家庭主妇们在菜市买芽菜时,往往要问一句:是不是柳叶坝的?

    随着摩托车的声响,一个声音在院外高喊:“王婶娘,你家的胚子晾好没有?”

    四儿妈赶紧从屋里出来,把来人让进院里。原来是强娃儿。

    “你看嘛,四儿正在收,不是叫你明天来吗?”

    “厂里头快停工待料了,今晚本坝的几家收了,明天到天池坝去收。”

    四儿家的乌儿“汪汪汪”地低吠了几声,不知它是在表示欢迎,还是在提醒主人注意陌生人。

    “那边也在种青菜?”四儿妈在围裙上擦着刚刚搅了猪食的手。

    “在种。他们没有协会,单家独户地自己弄。我们去签了好多合同,把他们也发展成了协会会员。”

    “厉害。四儿,你手脚麻利点,不要耽搁强哥儿的时间。”

    “哎,知道了。”四儿应着,手,快速地把胚子往地坝中间推。

    “我也帮忙。”

    强娃儿蹲到地坝的另一端,手一推,一大片胚子“哗”地往前挪了一米多。

    “妈,袋子不够了。”四儿使劲地往袋子里塞胚子,地上已经鼓鼓地躺了五条胖口袋。

    “你轻省点,看把袋子塞破了。”强娃儿扶着口袋,左右摇了摇,胚子下去了一小截。四儿埋下头去仔细看,两颗脑袋几乎靠在了一起。

    强娃儿闻到四儿的发香,心给撩得痒酥酥的,一忘形,居然忘了扶袋子,手一松,胚子洒落一地。

    “你咋搞的嘛?”四儿跺了跺脚。

    正在地上撮胚子的四儿妈倒明白了几分。

    强娃儿这号人,若是在挣工分的年代,谁家肯把姑娘许给他?前几年,他打广子的时候,也没有谁瞧得起他。现在可不同了,他的嘉陵125摩托在坝上一晃,后面跟着一群婆婆大娘,关心他的婚事。强娃儿在外面跑的地方多了,见过些世面,一般人入不了他的眼。大家关心了一阵,见他没有反应,背过身去骂:鬼砍脑壳的,把心跑野了,不晓得要找啥子样子的天仙哟。这话传到他耳朵里,他并不反驳,态度明摆着,不想跟婆婆大娘一般见识。渐渐的,有女娃儿的人家淡了那份心肠,大家忘了强娃儿的婚事。

    四儿爹去了五六年,她一个寡妇人家,这几年,娶媳妇、嫁女儿,操碎了心。老大不说了,念了大学的人,自由恋爱,找了个城头的媳妇。四儿妈不能指望她到农村头来,儿子就算是嫁给她了。二女子、三女子一个嫁瓦厂坝,一个嫁西坝场,一年到头回来三四趟,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留下个四儿还在窝里,她不愿再放。四儿犟着不读高中时,她没有过分勉强,读了高中的女娃儿,一准飞了,哪里在农村头呆得住哦。

    农村头的女娃儿,十七八岁看人家,看好了住过去,到二十岁时扯证就是。四儿妈留意了好久,本坝上,年龄相当,品貌好一点的男娃儿基本都在念高中,没有合适的。上星期,四儿的姨娘说观音堂有个男娃儿挺不错,可以招上门,她动了动心。没有想到强娃儿半路杀了出来,虽说他比四儿大好几岁,倒也不算大很多,他的脑袋好用,四儿跟了他不会吃苦,这个家有他,在坝上也立得起脚。至于相貌问题,四儿妈没有多考虑,找女婿,又不是选模特,得中用,光中看有啥用。

    “四儿,对强哥客气点,他是帮忙的。”

    三

    在翠竹葱茏的渡口,四儿坐在莴笋挑子的扁担上。河水清粼粼的,跳着碎碎的波光,柔柔地向东流去。摆渡的乌蓬船,在河心慢慢地晃悠着。

    渡口只有一只渡船,载人、载物、以及猪牛等牲畜,准载二十四人。每逢赶场天,上午九到十点钟左右,过河的人多,要超载。一个坝上的人,抬头不见低头见,谁上谁不上呢?撑船的老大抹不开面子,也不去数人,尽船装。船头是人,船尾也是人,往往装了三四十号人。

    船,一时半会儿靠不过来。四儿掉转头去,和候船的女娃儿们东一句西一句地摆起了龙门阵。

    “四儿,去赶场?”强娃儿不知从哪旮旯头冒了出来。他没有骑摩托,穿着一身很周正的西装。

    四儿脸一红,没有作答。家里的胚子卖完后,母亲曾有意无意地说过一句:嫁强娃儿的女娃儿,是享福的命。这种男人靠脑筋过日子,不靠身板儿赚钱。母亲说得如此露骨,联想到强哥的殷勤和失态,四儿悟出了点苗头。平日里,和小姐妹在一起时,议论过什么样的男人好。强哥是最有争议的人物。有人说,他脑子好用,品行也不坏,是个好男人。也有人说他不够英俊,不像个男子汉。四儿倒是听嫂子说过一句:找丈夫,不是找偶像,踏踏实实过日子的,晓得心疼人的,才是好男人。强哥是这样的男人吗?

    “强哥,你咋只看见四儿,没有看到我们呢?”

    “说些啥哟,都看到了,得一个个招呼嘛。待会儿,不要走散了,我招待你们吃豆腐脑。”

    女娃儿们一阵雀跃欢呼。竹林坝头,等船的人也发出了善意的笑声。

    “强娃儿,听说胚子还要涨?”有人在问,随即打来支烟。强娃儿一看,擂了那人一拳:“天下秀,你娃儿这季青菜卖了好多哟?”

    “你不要把人看扁了,这季卖了一千好几,烧烧天下秀算什么?要是当年好好读了书,还不跟四儿大哥一样烧红塔山?”

    “你硬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当年念书的时候,我们不都上课打瞌睡,下课打晃晃吗?当了农民,就说咋当农民,实在点。胚子可能涨,地头没有多少青菜了,厂里还差一张单子的胚子。”

    “那咋办呢?违了约要罚违约金,厂头不是要亏吗?”

    “厂头喊我到井研那方去看看,明天就去。”

    四儿有心无肠地和女伴们开着玩笑,耳朵却竖起来听强娃儿他们闲聊,把每一句话都收听了。强哥有见识,说话硬匝。风吹竹摇,竹叶筛下斑驳的阳光,在她青春的脸上,神秘而羞涩地晃动,她的心也开始晃动起来。

    上船时,强娃儿要来帮她挑挑子,四儿红着脸高矮不干。他那猴样儿,挑什么挑子?那群女娃儿又是一阵骚动。渡口上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几多省悟过来了。还有懵懂的,旁边的人一瘪嘴:瓜稀稀的,这都看不懂,枉自看了那么多爱情片。那人“哦”一声,恍然大悟。

    船靠了岸,强娃儿招呼那群女娃儿:“走啊,一路去吃豆腐脑。吃了,才去赶场。”那些人笑着,也不接话,没有人慢下脚步。

    四儿最后一个上岸,挑着挑子,甩着马尾辫,摇摇晃晃地要从他身边越过去。

    “你也走么?”

    强娃儿的声音低得只有四儿一人能够听见。四儿略略顿了顿,头一低,眼角儿一顺,便要过去。

    “你真的也走么?”

    细碎的声音像缩了身的孙悟空直往四儿耳里、心里钻,她心慌起来,脚下一踉跄,挑子眼看要打翻。一支有力的手抓住了扁担,一下把挑子和人全稳住了。原来他也有力气,并不是“肩不能挑,手不能提”

    “别拉拉扯扯的,像啥样嘛?”四儿的声音很柔,分明是许了要跟他一道走。

    “你放下,我来挑。”

    “走啊,罗嗦啥。”四儿和着挑子左右摇晃的幅度,有韵律地摇摆着杨柳腰儿,领先走了。

    她的马尾辫在前面摇啊、晃的,强娃儿的眼里、心里除了马尾辫还是马尾辫,那一瞬间,他顿悟了,这么多年来,等的就是这条马尾辫。想着,想着,他的眼角湿浸浸的。

    四

    流花镇依山傍水,坐落在丘陵边边上,北面是川西坝子,南面是不高的群山,有多少年的历史,年轻一辈没几个说得上来。茶馆中那种穿长衫、戴玳瑁镜的老人知道一点。据他们说,流花镇是千年古镇,从明朝开始因盐业兴旺,清朝、民国时为盛。民国年间,方圆几十里内,到处竖着高高的盐井架,场面甚为壮观。相传日本飞机轰炸乐山时,也飞到了流花镇上空,误以为盐井架是迫击炮,仓皇逃走。

    到了民国三十五年(一九四六年)冬天,居民取暖失火,一场大火烧了半夜,映红了天空,映红了江水,两百多家房子烧成了光架架。但流花镇仍有九街八巷,居住着大小盐商无数。房子漂亮,吃食讲究,花鸟草虫凡是能把玩的,就有人玩,还玩出了水平,有了交易集市。听听这个街名——人市口,不用镇上的老人讲,也知道曾经买卖什么。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旧城区沿街房屋在多年的风雨侵蚀下,大红的油漆已经剥落,尽显木头本色,不过,看上去并不丑,反倒有了一种凝重和饱经沧桑的美。随便叫开一扇木板板门,也许就是个小四合院,天井中间假山鱼池,四周屋檐雕镂画栋,屋的主人或许便是世家后代。镇上有一得意人物,民间俗称——何鸡公,三两笔在宣纸上涂出个雄鸡,开价往往上万。他的鸡公比农家的鸡公长得快,而且值钱。

    这个古镇沉淀下来的好东西,还有饮食。走进镇上任何一家鸡毛饭店,随便点上几样素菜,往往吃得人不想走。什么鱼香瓢儿菜,白油苦笋,干煸豇豆这些上不得红白喜事宴席的素菜,偏偏比宴席上的菜清爽可口。荤菜更不用说了,单单一样酸菜黄辣丁,味道竟比过了“应时餐”的脆皮鱼,足够回味一个星期。当然,黄辣丁得是河里野生的,塘里养的有泥腥味,味儿不够鲜。

    流花人在经营饮食上很有点名堂,不知从何时起,流花豆腐脑的名气居然压过了列入四川名小食谱的五通鸡丝豆腐脑。以至五通街头、乐山城头乃至成都,正宗流花豆腐脑的招牌打得晃眼睛。到流花镇赶场,不吃碗豆腐脑,硬是有点对不起自己。

    大街上,热闹得很,强娃儿和四儿夹在人流中艰难地向何三豆腐脑店靠拢。满街是流动着箩筐、背篼,半天挪不了几步,照这样子走法,要走到星星出来。强娃儿扯起喉咙喊了一嗓子:“注意啦,扁担戳到背。”

    前面的人赶紧往旁边闪,让出一条路来,打空手的让挑重挑子的是民间的规矩。四儿的莴笋早给菜贩子收去了,挑子是空的,两人招摇而过,难免被骂:“扯啥幌子哦?空起挑子乱吼,一点规矩都不懂。”

    “跟现在的年轻人讲啥子规矩哟,你老人家想走快点,也吼一下嘛。”

    “撞他妈鬼,老子老都老了,还搞这些名堂?”

    四儿脸上火辣辣的,直埋怨强娃儿莽撞,却说不出口,默默地跟在他后面从人群里挤过。

    临近中午,何三豆腐脑店正打拥堂,不足二十平方的店铺里,有六张小方桌,密密麻麻地挤了二十多人。三个跑堂的,清一色的女娃儿,被食客支得团团转,抹桌子,摆筷子,端豆腐脑,送卫生纸,屁股没有挨过一下板凳。灶上一胖一瘦,是两个皱纹上脸的中年妇女。瘦的往碗里放红油海椒、花椒面、酱油、味精。胖的从沸腾的汤锅中捞起条粉,放入后,再舀入煮沸的汤,那汤上飘着鲜嫩豆花。瘦的那个再放上大头菜末、碎芹菜、酥黄豆、鸡肉丝或红烧牛肉丁,高喊一声:“端走!”

    三个跑堂的,至少端三碗,有个端了四碗,像耍杂技似的,边走边叫喊:“注意啊,不要乱动,看烫到!”

    “错了,错了,我吃鸡丝,咋端了碗牛肉来?”

    “错了,错了,咋是鸡丝呢?”

    “调嘛,调嘛。”

    四儿把空挑子放在门口,要往里走。瘦的眼角正好瞟着他们进店,热情地招呼:“进来坐,进来坐。小妹儿,挑子往边边上点放,有点挡路了。”

    五

    四儿和强娃儿在镇上逛街、吃豆腐脑,人还没有回家,话已经到了。

    听到这话,强娃儿妈一愣,铲猪食的铲子一偏,沸腾的汁水溅了好几滴在手上,她“哎哟”了一声。这强娃儿可真会选,偏偏看上柳叶坝的人尖儿。送走来人,她发了一会儿神,干脆提来猪食桶,两三下把猪食舀起来,压了灶里的火,解下围腰,出门。

    三月的柳叶坝,春意昂然。人家房前屋后的桃花、梨花开得正艳,红的红,白的白,在翠色的竹丛衬映下,美得像年画。地里的青菜已收割,正在翻地,黑黑的土在阳光下发出清新的香味。间或有几块油菜地,开着黄黄的油菜花儿,打破了黑泥土的单调,有点调皮地炫耀着自己的美丽。

    走过自家的地边,男人正挥着鸭嘴锄耪地,见了她,停住手:“哎,大中午的,你往哪里跑?弄饭没有?我有点饿了。”

    强娃儿妈走过去,压低嗓子对他说:“我到四儿家去一趟,你先回家把猪那些喂了。”

    “瞎操些啥闲心哟,年轻人的事,我们哪里管得到那么宽哦?”

    “咋可能不操心呢?我说几句话就回来。快点回去,这里的活路下午再做嘛。”

    远远地看见四儿家的银杏树在翠竹丛中高高地扬着树颠,树下笼着一团炊烟,家里有人。拐了好几个地角,总算到了。刚一推院门,里面的狗狂吠起来。四儿妈小跑着出来:“老姐姐,啥风把你吹来了?来坐,来坐。”

    “见外了,见外了,又没有隔好远,脚一抬,就过来了。”

    “乌儿,回窝去。”四儿妈手一扬,乌儿将狂吠变成低呜,挺不服气地往窝里走,快到窝边时,还不放心地回头吠了一声。

    “不要怕,它不会咬你,进屋坐,进屋坐。”

    待强娃儿妈在堂屋坐定,四儿妈泡来茶,两人有一句没一句地问着诸如吃午饭没有、喂猪没有、地头的活如何之类的闲话。强娃儿妈惦着家里的鸡鸡狗狗,耗不起东拉西扯。

    “你家四儿呢?怎么没见人?”

    “到镇上卖莴笋去了,老大不小的,也该会买卖了。”

    强娃儿妈顺着她的话问:“四儿多大了?”

    “老姐姐,下半年该十八了。”

    “这个这个”强娃儿妈喝了口茶,沉呤了半晌,问:“放人户没有?”

    “没有。”

    “如果她要自己找,你反对不?”

    “老姐姐,不要兜着圈子说话了。我晓得你为啥来了,那事我也听说了。四儿人小,不咋懂事,你”

    “不要这样说,四儿挺乖的,我喜欢,真的喜欢。”

    “强娃儿也不错,会事,会事。”

    话说到这种程度,两人都明白了对方的态度,再要多言,便是废话了。

    清明,四儿大哥两口子回来给老爹上坟,听说此事,很不以为然。背过四儿,大哥对母亲说:“强娃儿有几根筋,我清楚。四儿还小,不懂事,这事往后放放。”

    大嫂说:“四儿该长长见识再谈对象。何老师家里要找个小保姆,四儿可以去做两年再考虑婚事嘛。四儿也喜欢画个花儿朵儿的,何老师一高兴,说不定就收她做关门弟子了。”

    “哪个何老师?”

    “画鸡公的那个。”

    他们走后,四儿妈再三思量,四儿若到镇上呆上两三年,倒不一定看得上强娃儿了,那么唯一的幺女也得飞了,后半辈子咋个过呢?再说四儿长这么大没有离过娘,放出去,实在不放心。四儿妈把这事放了两三天,等到强娃儿来时,才提起。

    “那是伺候人的差事,四儿咋能去伺候人呢?”强娃儿的反应异常强烈。

    四儿正值情窦初开,眼里、心头除了强哥还是强哥。强哥说做保姆不好,一定不好了,她小嘴儿一抿:“不去!”

    六

    天上的太阳一天比一天晒人,竹林里知了的叫声一天比一天高,小豆包们开始背着大人偷偷下河洗澡,夏天到了。坝上的夏天,农活不多,地里的菜窜藤的窜藤,长叶儿的长叶儿,开花的开花,长角角的长角角,尽情地在骄阳下丰满着自己。人呢,给它们除草施肥就行了。

    村上的芽菜厂进入了淡季,芽菜发出去后,付完帐,收完货款,强娃儿空闲下来了。

    清晨,强娃儿迷迷糊糊地梦乡中醒来,强烈的太阳光晃得眼睛生疼,一时竟睁不开。他干脆将眼睛闭上,像牛反刍一样,回味梦境。四儿穿着水红色的衬衣,坐在河边的大鹅卵石上,白生生的小脚一上一下地撩着水花,对他笑着,招着手儿叫:强哥,到这里来。他想走过去,却怎么也挪不动步子。唉,四儿,四儿,你这揉碎人心的小妖精!强娃儿想得心头慌悠悠的,干脆长叹一声,猛地翻身下床。

    两人的朋友关系定下来后,坝上的人开了锅。有说四儿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的;有说强娃儿走桃花运的;有说四儿妈图强娃儿钱财的;也有说四儿漂亮、强娃儿聪明正好般配的。不管外人咋个说,反正强娃儿一头陷进去,四儿成了他的心肝宝贝,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心怕飞了。周围团转的男男女女耍朋友就开始同居,可四儿一副懵懵懂懂的样子,好象并不懂得男女之事。

    “强哥,强哥。”

    该不会还在做梦吧?强娃儿掐了一把自己的大腿,疼!

    “妈,开一下院门,四儿来了。”回答他的是一片寂静。他这下着了急,三两下把衣服胡乱套上,赶紧去开门。

    四儿俏生生地站在门外的竹荫里,奇怪!她还真穿着件水红色的衬衣,强娃儿不禁又揉了揉自己的眼睛,是她,真的是她呢!他家的黑虎不知道从哪里跑出来,摇头晃脑地蹭着四儿的裤腿“呜呜”地表示欢迎。四儿用手摸了摸它毛绒绒的脑袋,轻呵:“好了,好了,耍去。”那狗还真听她的,一溜烟没影了。

    “我想到乐山去耍,去买条白裙子。这季的胚子卖得好,把农税那些交了还剩好几百,我妈拿了两百给我买衣服。”

    强娃儿拿出脸盆,放到院坝边上的压水井龙头下,四儿赶紧过去摇压水杆儿。她的手起落着,腰枝摇摆着,胸部起伏着,脸儿红扑扑的,强娃儿的眼光粘在她身上无法挪开。水,很快溢出了盆。

    “快洗呀!”

    他回过神来,边抹脸边问:“咋才交呢?我家春节时就交了。”

    “春节时,我们那组的人都没有交,说是对公负担算高了,超过了上头的规定。”

    “不就每人八十七块吗?不多嘛。”

    说话间,强娃儿扭起洗脸帕,顺手将水泼掉,拿起脸盆往屋里走,四儿像尾巴似的跟着他进屋。

    “我也不咋清楚,后来镇上的人下来重新算了,好象是多算了几块。”

    强娃儿回头拧了拧她鼻子:“你这个小脑袋里还能装这些?不要想了,等他们操心去。”

    “不要动手动脚的,我要告你。”

    “你要告给哪个听?我和你耍了好几个月的朋友,连拧下鼻子都不许?我还想亲你呢,啥时让我亲一亲?”强娃儿说完这番话,夸张地伸过头去,有点儿顽皮地笑着,看她的表情。

    四儿窘得满脸通红,眼看要哭。

    “算喽,算喽,逗你的,不要掉豆豆嘛。你不是说要到乐山去吗?走嘛,走嘛。”强娃儿暗暗叹气,这女娃儿什么也不懂,要慢慢开导,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不能把她惊飞了。四儿抬起头来,乌溜溜的眼睛恰好碰着强娃儿的目光,细细甄别一番,确认他不会再有进一步的亲昵动作后,笑了。随即,心头却有了一种淡淡的失望。这一表情,强娃儿尽收眼底。

    四儿斜坐在摩托车后座上,手,不知该哪里放。

    “你这种坐法不安全,来,骑着坐,手放在我肩上。看你这副样子,生怕我吃了你。”

    四儿忸怩了一下,终于换了坐姿。现在离强哥是那样的近,只觉得一股生生的气息逼向自己,她的心跳得像装了十二只小兔子,脸烫得能煎鸡蛋。当她的手放到强哥肩上时,明显地感觉他颤动了一下,她的心跳得更快了。

    “坐好了?”强哥的声音异常温柔,话儿虽轻,却落进了四儿的心头,强哥蛮细心哟。

    “好了。”

    俩人来到渡口,船刚好靠过来。船老大用蒿杆把船稳住,上岸来帮着把摩托车推上了船。下游不远处的河滩上,有六七个人摆弄着几根红白相间的竿子和一个三脚架支着的仪器。是勘探队,要修桥了。这桥不是政府修,一个企业老板来修,为此,镇上将一块河滩地的使用权给了那老板。这种交易合不合法,损害没有损害隐性利益,村民们考虑不了那么多,眼巴巴地盼了好多年,终于有桥和镇上相连,总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

    有了桥,繁华喧闹的流花镇将和柳叶坝连成一片。

本站推荐:穿越成反派要如何活命凤帝九倾重生最强女帝嫡女归读心医妃唐可心赵洞庭颖儿明天下神医傻妃:腹黑鬼王爆萌妃军火妖妃娘娘嫁到:陛下,好生伺候!

阿溟文集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墨坛文学只为原作者阿溟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阿溟并收藏阿溟文集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