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墨坛文学 www.22mt.co,最快更新阿溟文集最新章节!

    我的外婆如果还活着应该有109岁的高龄了,她是在我14岁那年走的,上路时候已经87岁了。她一跤跌下去,再没有起来,无疾而终,神色安详,好象是去走亲戚似的。

    外婆带大了我,我的童年是和外婆一起渡过的。

    我降生在一个动乱的年代,那时我母亲因出生问题,被禁止行医,从县医院下放到了一个乡卫生院。

    那年月乡下的医生太少了,我母亲下去不久,被允许给贫下中农看病,遇到急疹,要背着药箱跑田坎,可偏偏在这个时候,她怀孕了。她不想要这个孩子,可父亲一定要,及至我出世,他们无法带我,只好把我交给保姆全托。

    保姆是个姓彭的老婆婆,把我带得骨瘦如柴,一岁半了,还站不稳。

    有一次,大姐来看我,正巧遇见彭婆婆家吃中午饭,他们一家人在桌上吃饭,把我用一根绳子绑在桌子脚上,任我哭闹,挣扎,没人抱起来哄一下。突然,系我的那条绳断了,我摔了下去,额头撞在桌子脚上,破了,鲜血直流,彭婆婆这才把我抱起来,一边用一条肮脏的手绢给我擦血,一边不耐烦地嘀咕:“哭什么哭,饭都不让人清清静静地吃一顿。”

    她一回头,猛地看见我大姐在门外,惊讶得合不拢嘴,随即换上亲昵的神态对我大姐说:“大妹子,你来啦,快来吃饭。”大姐人小,已经吓坏了,生怕彭婆婆把她也绑上,转身一路哭着跑回家,对我母亲说:“妈妈,你快把妹妹领回来吧,他们不给她饭吃,早晚得饿死,刚才还把头也摔破了。”

    我母亲急忙赶来,看到我额上的大口子,心疼极了,对彭婆婆说:“我带孩子到医院敷药。”把我带走了,再没有把我送去,也没有找保姆吵闹,她身份不好,不能和人计较。

    那次我额头上足足缝了五针,差点破相。

    万般无奈,我母亲把我送到了外婆身边。外婆看着我一副弱不禁风的样子,居然不敢要我,她对我母亲说:“这孩子的身体太弱了,怎么离得开娘呢?你还是带走吧,我担心带不活她,要有个三长两短,我怎么向你交代啊?”

    我母亲哭了起来,她说:“老母亲,我实在是没有精力带她了,你就给我带吧,是死是活,看她自己的命了,我不会怪你。”

    “怎么把孩子带成这样才给我送回来啊?解放前那么苦的日子,我带你们那么难,也没把你们带成这种样子,我可怜的小三三啊。”外婆也哭了,接着说:“你记着,你就是活到80岁,只要我还在,你也还有一个老母亲呢,我不会不管你们。”

    我母亲一步一回头地走了,她心里对还能不能看到自己的孩子没有一点信心。

    从此,我就成了外婆的小三三,跟着她住茅屋,睡挂蚊帐的老式床,她白天把我背在肩上,晚上把我搂在怀里,用搪瓷盅蒸碗儿饭喂我。一月后,我身上长肉了,外婆以为我浮肿了,吓坏了,托人带信叫回了我母亲。娘俩见面,外婆第一句话就说:“你这闺女我再不能给你带了,全身都肿了。”我在外婆背上睁着小眼睛打量我母亲,也不知道叫妈妈“你瞧,已经犯糊涂了,见了妈也不知道叫。”我母亲的眼里顿时盈满了泪,,叫外婆把孩子给她看看。

    接过孩子,我母亲心里一惊,孩子怎么变得这么坠手,她用手掐了掐我的脸,又捏了捏我的腿,破涕为笑了,说:“老母亲,这孩子不是肿了,是长肉了。”

    “真的?”

    “当然,你瞧,这肉是有弹性的,按下去就弹起来了,没坑,不是浮肿。”

    外婆戴上老花镜,自己捏了捏,按了按,仔细看了看,好半天舒了口气,说:“阿弥陀佛,总算把小三三的命拣回来了。”

    到我能记事的时候,外婆总一身兰色的偏襟长衫,收拾得平平整整,干干净净,头发一丝不乱地梳在脑后,挽了个结,别着一根银簪,几十年的劳累,皱纹爬满了她的脸,脸上有了老人斑,最要命的是,她的牙掉了好几颗,没有安假牙,嘴唇就陷下去了,扁扁的,岁月收去了她所有的风华,把她变成了一个慈祥的老太太。她举止端庄,言谈得体,口中没有市井中的粗话,脸上淡淡的,没有什么表情,很难看出她在想什么,做事轻手轻脚,显然有过良好的家庭熏陶。

    外婆每天早早地起床,先把鸡放出去,再打扫卫生,做早饭,然后给我穿衣服,喂我吃饭。饭后她把我往背上一背,下地种菜,我小,不能不带着,有时她要给菜浇水浇粪,背不了我,就把我放菜地里,随我一个人怎么玩。一直要忙到天黑,我们祖孙俩洗过澡,她把衣服洗了,才可以歇一下。外婆是个闲不住的人,这时她拿出针线篓,就着昏暗的灯光,戴着老花镜,缝补衣服,纳鞋底。

    外婆的屋后紧靠着山,屋前地坝边有一笼葱绿的竹林,一股清澈的山泉绕着竹林流去,再往前就是外婆的菜地,右面是祠堂,已经没有放棺木了,住着十几家人,左边是一条大路,直通街区。

    外婆的鸡只喂晚上一顿,平时往山上放,让鸡自己找吃的。早晨,一大群鸡放出去,有十几、二十只,它们叽叽咕咕地乱叫着,跑山上去了,消失在草丛中,无影无踪。傍晚时,外婆在屋前一唤,那些鸡连跑带飞地回来了,有些鸡干脆直接从崖上直飞下来,有的落到屋前的地坝里,有的就落到屋顶上了,外婆总愠道:“瘟鸡,要把我屋顶弄漏了。”

    前面的菜地种青椒、茄子、卷心白、葱蒜一类,靠着山种南瓜,那藤顺着坡往山上爬,开花的时候,山坡上就点缀着黄艳艳的南瓜花,南瓜花开多了,外婆把那种没有蒂的花摘回来炒着吃,味道很不错。秋天,外婆带着我顺着藤儿找黄南瓜,找到一个,祖孙俩人就欢呼一声,那种喜悦啊,过了许多年仍然记忆犹新。

    遇上菜地里没活,外婆心情又好,就给我讲古说戏。傍晚,祖孙二人坐在竹林底下,外婆坐竹椅,我坐小竹凳子,把头靠在外婆膝上,静静地听着,外婆边讲边摇着一把大蒲扇,给我赶蚊子,那是一段十分温馨的时光。外婆目不识丁,却背得不少戏文,讲得不少古典,高兴起来还能哼上几句,她说她的妈妈就是用戏里书里的道理教育她的,她最爱说的一句话是:“戏里有,书里有,世上就有。”我的启蒙教育就是从戏文开始的。我从她口里听完了柳荫记、王宝钏、梁山泊与祝英台等戏,记忆最深的是,讲到梁山泊出嫁经过祝英台坟前,那一大段哀哀怨怨的戏,她总要情不自禁地哼起来,慢慢地眼里就噙着泪,唱到祝英台的坟开了,梁山泊跳入坟中时,外婆已泣不成声了,她的人和心全入了戏。

    外婆希望我象个大家闺秀那样,温柔贤淑,端庄内秀。与她的希望相反,我一天一天地长大了,性子很野,象个男孩子。父母不在身边,外婆忙于生计,我就在街边巷尾、地角坎边和一帮孩子疯跑疯玩,爬树上房,招猫逗狗,很惹人嫌,也老要挨外婆说,我呢?人小,总也记不住。有一次,我们居然学小兵张嘎,爬到别人屋顶,把烟囱给堵上了,呛得人家骂大街。

    “谁家的小孩这么淘气啊,没爹管吗?实在没爹管,我来管。”

    我外婆听着不服气了,因为那帮孩子里,就我一人父母没在身边,在她听来明明是在说我,而且说得很难听。

    “你看见我家三三堵你烟囱吗?没有看见就不要平口白牙地污蔑人。”

    “这条街除了那几个孩子淘气,还会有谁?”

    “你逮着了吗?瞧你是非不分的样子,也配教育人?!我家三三的爸爸是警察,要你管?”

    在市井之中,警察很有威信,那人立即没话说了。

    傍晚,当我花着个脸回到家时,外婆一脸严肃,拿着根竹竿候在门口了,我从没见过这阵势。外婆在我眼里一直很和善,即便我有什么错,她总是轻言细语地给我指出来“三三,你对人要有礼貌,客人来了,要端凳泡茶。”“三三,女孩子家不要站门槛,惹人笑话。”“三三,不要老咧着嘴大笑,女孩子家要笑不露齿。”等等,不怎么打骂我。我知道了事态的严重,轻手轻脚地想从她身边溜过去,她严厉地把我叫住了:

    “三三,你老实说,烟囱是不是你们堵的?”

    “不是我堵的,是朱二娃堵的。”我用眼瞟着她手里的竹竿,心里七上八下,盼着早点过了这关,竹竿不要落到我屁股上。

    “撒谎,你那大花猫脸哪来的,一脸的烟灰,还想抵赖。”说着,我的屁股上就挨了几下“我最恨人撒谎了,好汉做事好汉当,做错了事不怕,只要能改正就是好孩子。”

    “呜——,我跟去了,外婆,我再也不敢了。”

    “知道告饶了,你自己说错在什么地方?”

    “我不该爬房顶,不该堵人家的烟囱,那不是女孩子做的事。”

    “你是男孩子也不能这么做,呛得人家满屋烟,骂大街呢,说你少娘少爹教育。你要不听话,我就不管你了,把你送你父母那里去。”

    这句话把我彻底吓着了。我父母有时也接我去小住,我母亲天天上班,姐姐哥哥上学,父亲经常住院,我就一个人在家,母亲怕我乱跑,把我反锁在家。卫生院有一只大黑猫,老跳到我家屋顶喵喵直叫,不知怎么搞的,我就怕那猫叫,现在想起那叫声还心惊胆颤。

    “外婆,我不去,我就跟着你。我以后不淘气了,乖了,帮你做事。”

    从那以后,我收敛多了,跟着外婆下地,帮着拔地里的野草,上山去找放出去的鸡,也学着拾炭,在外面野跑的时候少了,惹的祸也少了。在非常时期,外婆用武力镇压了我的野气,用现代教育学的观点看,是不足取的,但确实有实效。

    唯有一次我和别人打架外婆没有说我,那人骂我外婆是老寡妇,我那时还不知道寡妇是什么意思,但从她的神态里知道是骂人的话。我扑过去,要撕她的嘴,全然不顾对方比我大两岁,高我半个头。她很轻易地就给了我一个耳光,我一下犯了横,一阵乱拳打在她脸上,也不知打着她什么地方了,反正,别人将我们拉开时,我脸上是五个手指印,她是鼻血长流,整张脸全是血污。那次外婆没打我也没说我,把我紧紧地抱在怀里,一言不发,过好半晌才听见她轻轻地叹了口气,说了句:“三三,你不该是个女孩子啊。”

    我稍微大一点才知道,外婆是苦命的人。

    外婆的娘家姓王,人气淡,就外婆这么一个女儿。十五岁时外婆嫁给了一个做茶叶生意的商人,夫妻还算恩爱。丈夫为了生计,奔走在乡下和城镇之间。那时土匪多,外婆对丈夫很不放心,越担心越出事,在外婆二十八岁那年,丈夫到乡下收茶叶,一去再没有回来。他们有一个十二岁的独子,外婆在婆家守着儿子过日子,儿子二十岁的时候,娶了亲,媳妇婚后一直没生养。这个儿子活到二十五岁时,下河游泳淹死了。由于无后,外婆和她的儿媳在婆家呆不下去,只好凄凄哀哀地各自改嫁。外婆一生最大的憾事就是死了儿子,虽然她那么能干,但在旧时代里,女人再能干,如果没有后代,也难立足啊。

    外婆在她42岁时,填房来到外公家,进入了一个盐商大家庭,成为了9个儿女的继母,嫁过来后,她自己又生了两个女儿,那便是我的母亲和小姨。前房的孩子最大的与她同龄,最小的姑娘已15岁了。由于外公抽鸦片烟,令4个儿子反感,在九姨妈出嫁后,他们分了家,外公带着外婆和一双年幼的女儿过日子,儿子们各过各的。

    当年的家是怎么分的,我不知道,没听任何人提起过。没过几年,我外公就把所有的家产化为缕缕青烟,飘散在了空中,他本人也油尽灯枯,撒手人寰了。留下外婆她们孤儿寡母,继子们不愿收留,流落到了本家祠堂里栖身,靠守祠堂的微薄收入维持生计。那时她53岁了,有人劝她再往前走一步,她到外公家已经是二嫁了,不愿三嫁了,再说她那双年幼的女儿又怎么办呢?

    外婆没有向我的舅舅们哀求,带着女儿,夜夜守着祠堂里停放的棺木,与孤魂野鬼做伴,年幼的女儿们常被飘忽的鬼火吓得哇哇大哭,她也惊吓,于是娘儿三就抱头痛哭。好心的族人把祠堂附近的地给她们种,外婆那双拿女红的手,拿起了锄头镰刀,孱弱的肩压上了背篼扁担,年过半百的她象男人一样担粪锄草耪地。不懂农事,就向旁人求教,她的辛勤终于换来了收益,一年后,她挨着祠堂盖起了一间茅屋,娘儿三搬了进去。外婆那种对生活的适应能力,令男人们也对她刮目相看,她虽然穷,但穷得很有骨气,在街坊邻居中有极好的口碑。

    解放后划成分,外婆唯一的财产就是那间茅屋,划为了贫农。因为住房差,又没男劳动力,政府把她们的户口归到街上,分给她们两间瓦房,木板壁,小方格窗,还嵌着玻璃,在当时可以说是一等一的房子了。那时我母亲已经到了该出嫁年龄了,小姨也开始在家里呆不住,经常对外面的世界探头探脑,外婆为养老而发愁了。在别人的鼓动下,她过继了自己堂姐的儿子。她一心一意对待这个养子,为了给他操办婚事,变卖了自己刚分到手的房屋,为养子置办家具,带着两个女儿回到祠堂旁的茅屋居住。她想着等女儿出嫁了就去跟着养子,谁知那养子婚后翻脸不认人,不认养母,也不归还财物。因为刚解放,四周还有土匪活动,新政府忙着征粮剿匪,一时顾不过来,再说啦,那种家务事也不好管啊,可怜外婆怎么也争不回自己的家产了。

    我的舅舅们在解放时无一幸免地划成了资本家,其中五舅因为拥有太多的产业,不知自己的罪孽有多深,跳水自杀了。说来也真幽默,他们拥有自己的盐厂,拥有自己的运盐船队,盐生意遍及云贵川,拥有一条街的房产,而他们的继母和同父异母的妹妹们住茅屋,拾炭花,吃了上顿愁下顿。然而在三年困难时期,继子女们为填不饱肚子找上门,临走时外婆总让他们背走一背篼厚皮菜。我那宽厚仁慈的外婆哦!

    到我该上小学的时候,文革接近尾声,由于多年抓阶级斗争,医生紧缺,我母亲终于从乡下回县医院了。经历了风雨的母亲说什么也不住单位,我们一家六口人要栖身在外婆的那间茅屋里,十分犯难。我记得他们刚回来时,家里只有两张床,我父母睡一张,外婆带着姐姐哥哥睡一张,而我没处睡了。外婆把我安顿在衣柜里,那是土改时分的老式衣柜,和我们现在的衣柜不一样,中间一层一层隔开放衣物,我睡隔板上。由于空间窄小,不能放厚被子了,只能盖床小棉被,于是,我得了百日咳。这病非常讨厌,到晚上该睡觉了,就开始咳,咳得连气都喘不过来。有晚咳得把晚饭全吐出来了,外婆心疼地看着我,给我捶背,让我漱口,帮我擦嘴,安顿我重新躺下,把她的旧皮袄给我加盖上。

    第二天早晨,大人们一起床就坐在饭桌旁,商讨房子的事儿。外婆神情严肃地对我的父母说:“我一直不想修建房子,我还能活几年呢?但我看着三三确实心疼,不能让孩子受罪啊,我把我的棺材本拿出来,其余的钱,你们想办法去,这房子非修建不可了。”我父母本来就有修建房子的念头,只是碍于屋基是外婆的,一直拖延着。房子很快动了工,外婆在屋基上转来转去,一会儿摸摸檩子,一会儿拣拣砖块,眼睛亮闪闪的,象孩子似的兴奋。建房的师傅和她开玩笑:“老太太,你福气好呀,养了个好闺女,给你建大瓦房。”外婆抿着嘴,笑笑,一脸的幸福。房建好后,三排列,六间,宽宽大大的,透亮的玻璃窗,混泥土的地面,在当时也算得上是好房子了。外婆一间,我们子妹一人一间,父母一间,我小呢,一定要和外婆住,他们就依了我。辛苦了一辈子的外婆终于住进了象样的房子。

    我读小学时,父亲已经病休在家了,操持着家务,外婆总算清闲了。她没事爱上街溜溜,溜着溜着,就到了我的学校门口。放学了,我一出教室门,远远地就可以看见候在大门边的外婆。她,一头雪白的发,挽着髻,额前散着几缕,被风吹得有点零乱,一袭兰色的偏襟长衫整整洁洁,拄着个手杖,笑咪咪看着我,一脸的慈祥。我雀跃着飞奔过去,一头扑进她怀里,她搂着我亲呀,吻呀,好象许久不见似的,看得路人眼热。

    “外婆,你怎么又来接我了,我能一个人回家。”我搀着外婆往家走

    “我坐不住,老呆着,吃了的东西怎么消化呢?”外婆摸摸我的小辫,似乎发现了什么,仔细瞧瞧,问:“你的辫子是谁给你辫的?”

    “爸爸。”

    “辫反了,这辫子不能这样辫,我也老了,手不灵便了,帮不了你。”

    “没事。”

    “同学们要笑你。”

    “才不呢,没有同学的小辫是爸爸辫的,她们可羡慕了!”

    外婆没有吱声。她已经是耄耄之年,早就该卸掉生活的重担了,她知道,我父亲不会为了女儿的辫子去打搅她老人家。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读的书也一天天多起来,渐渐地明白了幼年时外婆教我的做人的道理,慢慢地变得乖巧听话了,也肯念书。放学回家,我搬出小方桌,在院子里做作业,外婆如果在家,总要看着我做,她一个字也不识,却爱拿着我的课本看呀看的,有一次把课本倒着拿,自己也不知道。还爱看我写字,看着我在纸上写出一个个方块字,她已经变得昏暗的目光里闪动着一丝光亮,嘴里啧啧道:“识字好,识字能看书,看书明理,将来才有出息!”其实外婆虽然不识字,也通过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典故戏剧和丰富的生活经历,明白了许多人不能明白的道理,不然,她可能也就成了另一个祥林嫂吧。

    到我读到小学毕业,进入初中时,已经能看红楼梦等书了,我问外婆,男女之间是不是都象戏中书中那样相爱。外婆放下手中的针线,把老花眼镜摘下来,严厉地看着我,轻声苛责道:“三三,你问这些干什么?”

    “你给我说说嘛,我不怎么明白贾宝玉为什么要喜欢林黛玉,林黛玉老闹病,又爱使小性子,一点也不可爱。”

    “女孩子不要问这些问题,这叫不安份。”

    “外婆,我没有淘气了,可安份呢,期末评上了三好生的。”

    “谁给你红楼梦看的?”

    “姐姐在看,我跟着看的。”

    “你爹妈不说你?”

    “他们不知道。”

    外婆嘿嘿地笑起来了“小鬼灵精,瞒着你爹妈乱看书。”

    “你以前也给我讲过好多,象梁山泊与祝英台之类的。”

    “我象你这样大的时候,特喜欢听书。有一年,来了个戏班,他们的戏演得特别好,在镇子里演了好多场都火爆,一直演了一个多月。他们住我家隔壁,里面有个演小生的,下戏后爱到我家串门,见我爱听书,就给我讲了好多书。”

    “你的书都是从他那里听来的?”

    “差不多吧,后来他们要走了,我哭着要跟去,还挨了一顿打。”

    “你跟去干什么呀?你喜欢那小生?”

    “瞧这孩子,怎么教不好你呢?这问题是你问的吗?”

    “那么,你给我说说贾宝玉为什么要喜欢林黛玉吧。”

    “那书我没听完,就听过黛玉葬花。我想可能是因为林黛玉是个没娘的小姑娘,格外惹人怜惜一些。”

    “哦,象外婆喜欢我吗?”

    “傻瓜,喜欢是一样的,原因是不同。唉,你以后会明白的,乱看什么呀。你再要问,我告诉你妈去。”

    我似懂非懂,但从此也怜惜起书中的林黛玉了,等我弄懂贾宝玉为什么要喜欢林黛玉,已经成人后的事了。

    外婆给我灌输的典故和戏曲深深烙在我心底,影响着我的兴趣爱好。由于对文学的喜爱,我放弃了母亲要我走的理工科道路,报考了公务员,走上了自己喜欢的工作岗位,有了一份稳定的职业,过上了比前辈好的日子。一个优秀的女性能振救一个家庭,而外婆整整影响了我们两代人的命运,她把我们从一个没落的家庭带上了社会主流。

    在一件事上,外婆特固执,那就是她的后事,她一定要土葬。我母亲亲自到林场去为外婆选了一立方好木料,外婆的孙辈们(舅舅们的后人,外婆的厚皮菜养育了不少人,中间也有知恩图报的)帮着把木料从深山里运了出来。木料回到家,放了两年,等干定后,我母亲找木匠把棺材做出来了,外婆用手摸了又摸,十分心满意足。

    我很怕那棺材,我知道它迟早要装走我的外婆,我甚至有点恨那棺材。

    然而外婆终究是要走的。那年我念初二了,在学校住校,正上着课,班主任老师在窗外招手叫我,我走出去,老师对我说:“你回家去吧,你妈妈打电话来说,你外婆去世了。”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外婆虽然年事已高,但一直很硬朗,我离家时,她还拄着手杖把我送到路口。我至今仍记得当时的情景,我小心地扶着她,口里直埋怨:“外婆,你不要送我,你走路不方便,小心跌着,我大了,知道照顾自己。”外婆轻言细语地说:“我老了,谁知还能送你几次,我就想看着你走上路。”想不到这话竟成了外婆对我说的最后一句话。

    外婆的丧事很隆重,共有6个儿女(有5个继子女先她而去)和37个孙辈送终,她的死成全了我母亲家族的大团圆,后人们在她的灵前痛哭着,念着她老人家的好。外婆在封建礼教下苦苦挣扎,过了几十年的苦日子,到封建枷锁解除后,仍因封建思想作祟而失去自己的产业,及至七十多岁高龄了,还因为曾嫁给了封建势力中的没落者,而带来了苦难,命运啊,你对象外婆那样的苦命人为什么这么不公正?!

    外婆走了,她平静地走完了她苦多乐少的一生。她的棺材盖重重地合上了,里面装着一个平凡的却从没有向命运低过头的老人,也装着一个时代,那是外婆的时代。然而外婆身上那些品格早已深深地溶入了后代儿孙的血液,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美德就这样通过一个个平凡的人,一件件平凡的事传承下来了。

    外婆我已经走上路了,我在路上走得很好,你看见了吗?你不是喜欢孩子吗?我有个可爱的小孩,我会好好教育他,象你当年教育我一样。

本站推荐:穿越成反派要如何活命凤帝九倾重生最强女帝嫡女归读心医妃唐可心赵洞庭颖儿明天下神医傻妃:腹黑鬼王爆萌妃军火妖妃娘娘嫁到:陛下,好生伺候!

阿溟文集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墨坛文学只为原作者阿溟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阿溟并收藏阿溟文集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