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坛文学 > 阿溟文集 > 哦家乡的小镇

哦家乡的小镇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墨坛文学 www.22mt.co,最快更新阿溟文集最新章节!

    西坝是我家乡的一个小镇。小的时候觉得西坝很遥远,隔着波涛汹涌的岷江,在天尽头黛色的山峦下。夕阳西下时,它罩在一片锦绣里,我常盯着晚霞呆想,不知那片彩云下,住着什么样的神仙。

    西坝,一直小有名气,不是凭豆腐,也不是凭桫椤(恐龙的食物,有活化石之称),而是民间盛传刘伯承曾在西坝一乡绅家养过伤,解放后,那乡绅本该被镇压,因为保刘伯承有功,留下了一条性命。因区志里并无记载,是不是确有其事,无从考证。西坝豆腐出名时,也就有了一个说法——当年刘伯承养伤时,最喜吃西坝豆腐。

    第一次去西坝,我12岁。那时没有公交车到西坝渡口,甚至连柏油路也没有。在初夏的早晨,母亲带着我,在翠竹和菜地间穿梭了1个多小时,才横穿了竹根滩。当我们站到岷江边上时,我的腿早已走软了。河边有许多等船的人,要过河去赶集。河,好宽好宽,河面有一只机动船正从对岸驶来,船头神气地迎着浪,船尾白浪涛涛,那是我第一次亲眼看见机动船航行。河的对岸,青山葱茏,炊烟袅袅。

    候船的人很多,三个五个一堆,散落在河边的青草地上。当船靠岸时,人群一下都涌到了码头。待下船的人上了岸,人们迫不及待地一拥而上,争着挤上船和码头间的窄窄跳板。场面很是混乱,难免有人被踩着脚跟或扯着衣角,在“快走,快走!”的催促声中,还夹杂着一些乡野间的粗话。母亲不急不忙地站在人群外,我呢,生怕船开走了,不停地叫:“走啊,妈妈,一会儿船该要开了。”母亲拗不过我,拉着我,在箩筐、背篼缝中挤上了船。

    我紧挨着母亲,小心眼里,很想去看看船尾的白浪,可除了落脚的地方,一动也不能动,只好作罢。四周的人高声地喧哗着,加上船上机器的轰鸣,真叫耳朵受罪。几个吸叶子烟的老大爷,居然在人缝中,拿出尺把长的烟杆,吧嗒吧嗒地过起瘾来。叶子烟的味道辛辣呛人,四周的人大声地咳着,抗议着,那些烟鬼充耳不闻,不紧不慢地吸完最后一口,用烟杆敲敲背篼边沿,把烟灰尽数抖落,收起。

    岸边是一排木质的吊脚楼,很是喧闹,大约是茶馆,走上去一看,果然是。门口是茶馆和饭馆专用的多眼灶,上面放有十几个“黑鸡婆”(被烟熏得全身发黑的开水壶),拴着黑围腰的堂倌看看这个,盯盯那个,手忙脚乱地提了这壶,又去提那壶。茶馆里人声鼎沸,那些男人们,围着十几张歪歪斜斜的茶桌,坐在竹椅上,喝着褐色的茶水,高声大气地摆龙门阵。茶馆里有几个穿着偏衫大褂,缠着黑头帕的老人,我不由得多看了几眼。他们的神色和周围的人有明显的不同,眉宇间有点书香味道,母亲说,他们可能是解放前读过私塾的乡绅。我不免呆想,不知这些乡绅里,有没有当年保过刘伯承的那位。茶馆里,没有女人,也不知谁的规矩,女人不进茶馆。

    走上西坝镇的主街,街边是青一色的穿逗结构的木板房,脚下是高低不平的石板路,古香古色。赶场天,街变成了集市,边上摆满了竹篼竹筐,里面是红红绿绿的蔬菜,鸡蛋鸭蛋,活蹦乱跳的鸡鸭,还有大米、黄豆、豌豆、胡豆之类。在木板房中间,夹着供销社、国营饭店、国营理发店等等国营店。集市没有分类,很乱,中间甚至还夹杂着小人书摊。

    母亲带着我在人群里挤来拥去,不时停下来问问这,看看那,却什么也不买。好不容易,眼前豁然开朗了,进入我视野的是半圆形屋顶的川剧院,高高的门楣上顶着一颗红色的五角星。这是一座苏式建筑,在一群低矮木板房中间,显出一种大气。我从来不否定中国古式建筑的传统美,但苏式建筑简洁的线条,也有另外一种美。

    那时候,西坝豆腐没有名气,但是到了西坝不吃西坝豆腐仍然是一种遗憾。可是,我执意不吃豆腐,豆腐的余味里一般有苦味。后来,我才知道,西坝豆腐之所以有名气,正是因为它的余味中没有苦味。我们母女吃的是面条,现在回想起来,觉得自己真是傻得可以。

    第二次去西坝,相隔了10年。那是在春天里,我跟着单位的同志到西坝镇去出公差,同行的还有外单位的两个同志。

    去的前一天,我们和他们约好在渡口汇合。我们早上8:00骑自行车出发,沿着去渡口的土路横穿竹根滩。远处的山峦在薄雾里朦胧着,东方一抹红霞,太阳从中露出了半张绯红的脸,发出柔柔的光,暖暖地照在背上。西边的天,瓦蓝瓦蓝,难得的一个晴好天气。我们在一片黄艳艳的油菜花中穿行,鸟儿在翠竹丛中,婉转地唱着歌儿,成群的蜜蜂在油菜花上盘旋。空气里揉着花香和新翻的泥土气息,很清新。花间的菜地里,早起的农民在劳作,有的拨草、有的施肥、有的翻土。黑黝黝的细土,给他们搞弄得整整齐齐,清清爽爽,我从心底里叹到:坝上的农民种菜,简直像绣花。快到渡口的拐弯处,有一片灿烂烂的桃花,映红了蓝蓝的天,像彩云飘进了人间。

    我轻快地踩着自行车,眼睛贪图地看着美景,该转弯时,没有注意,直往路边菜地里冲。幸亏骑车的技术还不错,及时跳车,化险为夷,救自己于车倒之前。那个同志是个刚从凉山里调出来的老同志,不熟悉路况,一直慢我一个车位,我跳车,他只好急刹车。

    到了西坝渡口,另外两人正悠闲地坐在青草地上吞云吐雾,屁股下垫着公文包。看见我们,笑道:“怎么那么慢?你们在学外国人骑车民俗游吗?”竹根滩有一条对外的民俗旅游线,供导游带着外来旅游者骑着自行车品尝民风民俗,也小有名气。我看看船还在对岸,先停好自行车,说:“是哦,顾着看景儿,差点冲菜地里去了。”众人一阵大笑。

    西坝镇在一片青灰瓦屋中,涌出了几幢红砖楼房,川剧院不再是全镇的制高点。茶馆依旧闹热,临街的民屋多成了商店。五花八门的名字,各式各样的招牌,什么陈幺妹豆腐脑店,顺江饭馆,李老七茶馆之类。那天不赶集,街边没有卖菜的摊子,有专门的菜市。听说赶集天,街,仍旧是集市。我一路走,一路瞧,居然没有看见供销社。

    中午,在镇上吃伙食团,他们特地从三八饭店端来了几份豆腐,有熊掌豆腐、麻辣豆腐、雪花豆腐、灯笼豆腐等,听说灯笼豆腐制作十分烦琐,往豆腐里攘肉很花时间,是前一天预订的。因为我不爱吃豆腐,实在没有吃出个滋味,不过,几样菜的色彩很好,特别是麻辣豆腐红红的汁水和雪花豆腐白酥酥的颜色,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饭后,我独自溜出去逛街。街上很冷清,到底是乡场,刚过午,店面就开始打烊。店主收着摊子,上着门板,见我走过,停下手来,好奇地打量我。这个时间,在乡镇上,一般没有外乡人,走来一个陌生人,自然要多看上几眼。我沿了石板路,悠闲地踱着,寻找着西坝旧时模样。唉,可惜啊,许多临街的民居拆掉了古香古色的木制雕花门窗,改成了红砖墙或索性成了铺面,街道失去了原来的韵味。只有脚下的石板路还能发出清脆的脚步声,让人忆起小镇昔日的美丽。

    我不识得路,东一逛西一转,竟然转出了主街道。远远地看见,一片绿油油的农田边,有一株高大的古榕树,那树冠足以覆盖一个篮球场。我奔过去,一看,原来这里有所学校,那树长在围墙里,竟要十几人才能合围。春天的榕树,正在发新叶,婆娑的枝桠上打满芽苞。那长长、尖尖的芽苞,像无数做着春梦的小天使。只要几场春雨,这些小天使就会展开绿色的翅膀,俏生生地在枝桠上舞蹈,榕树也就绿荫蔽日了。

    回到镇政府,他们几个正在听镇长介绍西坝镇的基本情况。西坝镇是个农业大镇,主产水稻、蔬菜、由于有山区,也产水果。镇长谈到,在坝区生姜和西瓜的种植很有发展前途。没有人提到豆腐、桫椤,显然没有把旅游业列入西坝的发展规划中。

    时光又流失了10年,为了公务,再去西坝。

    通往西坝的路早是双车道的柏油路了,交通工具也变成了桑塔那2000。隔着车窗,往外看,日益扩张的城市,挤走了菜地、桃林。特别是在西坝渡口,新建了许多工厂,包括污染十分严重的皮革厂和化工厂。河滩,被采沙船挖得大坑小洼。河边的青草地上,盖起了各式的鱼火锅店,青草们在它们的缝隙间艰难地生存。

    我们过河不再走以前的轮渡,而是过汽车渡口,喧闹的船舱也离我远去了。每当我站在汽车轮渡上,望着不远处的轮船在江水中行驶,总要想起已经去世的母亲,不慌不忙地站在人群外的那种娴静,这是我身上至今缺少的东西。

    我陪着市电视台的记者取外景,来到了以前的西坝主街(随着经济的发展,西坝镇另辟了新街道作为主街)。青石板路,荡然无存,被改造成了水泥街面。没有了青石板路,没有了古香古色的房屋,我快不认识这个西坝了。好不容易发现一家茶馆,木制的门窗大致保留着20年前的风味,他们决定要取这个外景。摄像机一取镜,里面竟有好几桌麻将。于是清场,店主倒没有什么意见,毕竟免费为他宣传呢,可打麻将的人不高兴了。几个妇女高声大气地说:“打个麻将都打不安逸,你咋个在做生意嘛?”唉,退过去20年,女人连茶馆都不进的啊,现在怎么了?也许我们身上都少一点那种娴静。

    我们不断地发掘和创造着,也不断地毁坏和丢失着。还有多少东西供我们毁坏和丢失呢?诸如古镇的风韵和上辈的娴静

    值得欣慰的是,现在西坝镇已经把旅游业列入了发展规划,开发出了西坝豆腐、凉水井纯净水、西坝米酒、西坝生姜、西坝西瓜、桫椤峡谷等等与旅游业相关的品牌,知名度一天天上升。也许有一天,他们会忆起20年前的小镇古韵,着力恢复起来。

本站推荐:穿越成反派要如何活命凤帝九倾重生最强女帝嫡女归读心医妃唐可心赵洞庭颖儿明天下神医傻妃:腹黑鬼王爆萌妃军火妖妃娘娘嫁到:陛下,好生伺候!

阿溟文集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墨坛文学只为原作者阿溟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阿溟并收藏阿溟文集最新章节